同课异构,彰显课改魅力
2012年5月23日--25日,榆中三中,榆中四中,榆中六中等三所学校共同合作,举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活动。三校校长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们亲自带队,全程参与。24日,榆中三中承办了此次活动中的语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从早上8点钟开始,一直到中午12点40分,来自三所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领导以及县教研室的教研员,聆听了来自三所学校的三位语文老师对同一篇课文《端午的鸭蛋》的教学,之后又进行了评课与教研研讨。
第一节课由榆中三中的语文教师周尚聪执教。他运用我校"先学后教,以评促学,精讲精练"的新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让学生自己去学。下面听课的教师更多感受到的是学生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迸溅,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被激发。最后获得第一的第三组组长发表了获奖感言,而分数最低的第六组也得到了同学们热情的鼓励,他们表达了不服输的想法,相信下节课他们是最棒的。在这节课上,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换,由多讲变成了精讲或不讲,这一变化,标志着我校教学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节课由来自榆中六中的魏家梅老师执教,她先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与陌生学生的关系。接着她出示了学习目标让学生朗读,使他们更加清楚在这节课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而学习目标只有简单的两个,目标的减少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课文的两轮朗读来实现的。第一轮是听录音,学生听完后马上检验了他们的听读情况,通过生字注音、解释词语等方式让学生展现了听读效果。第二轮朗读采用分段指名读、集体读等方式,一边朗读一边解读文本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抑扬顿挫的引导,亲切的鼓励与表扬,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与渴望。老师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
第三节课由来自四中的魏家峰老师执教。他虽然走上讲台只有一年时间,但却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声音洪亮,目标明确,从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始,先让学生介绍作者,接着听读录音。听读过程中圈点勾画生字词、疑难语句,然后再听写生字,解释词义。可以说他对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视,这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讨论作者家乡的风俗,鸭蛋有什么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趣事,从而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弄清了文章的内容。
听完课后,老师们没有休息,马上进行了评课与研讨活动。首先由三位执教教师就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课堂感受等进行了说明,也指出了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接下来三所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对这三节课分别作了点评。我校教研组长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我校实施的"先学后教,以评促学,精讲精练"的新教学模式,然后就自己的听课感受作了简短发言。他认为三节课都非常精彩,集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周尚聪老师充分利用了导学案,师生双边活动多;魏家梅老师亲和力强,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的给学生以评价、激励、鼓励。最后他建议老师们要多给学生一些好的评价。榆中六中教研组长在评课时指出,周尚聪老师很好的设计了导学案,由浅入深,有梯度,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利用小组合作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起到了鼓励学生的作用。魏家梅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失,注重基础。课堂上让学生走进文本,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最后他还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中老师究竟扮演何种角色?老师要对学生及时了解,放手让学生去做。但老师不能成为旁观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应该课前有,课堂上也有。分组要均衡,不要让小组发言成为优秀生的舞台。导学案制作费事、费财、费力,驾驭不好,就会成为习题集、讲义,得不偿失。四中教研组长发言中指出:这次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使我们三所学校的老师共享课改成果。三位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显著。课堂上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分析感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升。
县教研室的教研员马如海主任对这三节课给予积极的评价,他认为这三节课都注重导入,注重字词教学,注重目标引导,追求目标的达成,学生明白要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标志着三所学校的教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后他就我县新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总结:
1.展示过程不到位。作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展示,才能有自己的东西。整个学习过程必须经历一个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完善的过程。
2.课堂评价不到位。小组评价表是一个常态化的东西,对于一个组的建设是有好处的,但缺失了当堂的评价。老师当堂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不太够。要鼓励学生互评,通过互评,问题回答的不全面、不合理的地方就会被发现,学生才会对那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由其他组进行评价,通过其他组的评价、补充,才能把这个问题往深里挖,这是学生互评。所以课堂上不仅有常态化的评价,还应采用多元的评价。老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缺失了。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离开了文本,就不算真正的语文教学。教学中要针对目标设计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来了解内容。要把朗读的方法融入课堂当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某一个地方怎么读,要有感情的读,学生理解了,就把他放到文本中去,加深理解。
通过这项活动,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教无定法,要因生而异,因文而异,因师而异。
因生而异。各个地区,各所学校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尽管学习了一些很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譬如杜郎口模式、杨思模式等,但要在我们的教学中使用,效果不一定好,我们只能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因文而异。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难易程度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单元、统一体裁,甚至是写同一事物的文章,其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写作特色都不一样。同一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效果好,在那篇文章中却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文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师而异。每个老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对于同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尽管我们用的是同一个课程标准,同样的教学用书,但对于同一个文本的解读还是有差异。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模式时应扬长避短,既有创新,又要理性,要做到低投入、高回报。
1088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