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父辈说他的父辈在旧社会为地主当长工或打短工。解放后在大集体体制和农村实行承包制后,一直以来不存在打工的说法。
可"打工"现在是农村最流行的词汇了,可以说妇孺皆知。过去流传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历史早已被改写,号称坝上三件宝的"莜面、山药、大皮袄",取而代之的是"芹菜、白菜、大萝卜"了。农村里的男状工大部分"出外工"挣钱,剩余劳力如妇女和老人,也已加入到菜区"打工"族的行列。
说到种菜,我还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一小村有一位农民叫王庆,他50多岁,过去是生产队看菜园子的,和菜有着特殊的感情。有一年,他在自家院里的沙土地种了一亩菜(当时叫胡芹菜),秋天收了三千斤。因为当地人们习惯储存冬季菜,这些菜正配上用场,被三里五村的人们一抢而空,收入相当于旱地作物的五倍。一位公社农业技术员下乡看到这件事,他发现这种胡芹菜由于杆是空心的,产量不高不说,主要是它的“筋”多,口感差营养低。当时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地中海一带已培育出一种叫"西芹"的优质芹菜,这位技术员从书上学到了栽培方法,他发现坝上气候非常适合西芹种植。于是他与农民王庆协商拿出一亩地下年做西芹种植试验,又与另一村的一位叫人启的中年农民在粘土地种了一亩试验田。经过精心培育,第二年秋天喜获丰收,王庆老汉一亩沙地产西芹菜八千斤,人启大叔粘土地亩产量一万二千斤,因为菜的质量比胡芹好,足不出户在当地全部卖完。每斤芹菜0.15元,两家各收入1200元和1800元。这一消息在当时成为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它让农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三年,周围村一些胆大的农民开始在自己的责任田修大口井种植芹菜,有的种三亩,有的种五亩,可好这年秋后芹菜价格上升到0.20元,一亩菜就可收入2000多元,三五亩菜的收入比过种庄稼十年的收成。
种上三五亩菜,全家老少齐干活,到了忙时,自家人忙不过来,就找一些亲戚朋友或其他种菜户来帮忙,自家活忙完后再还别人家的活,互相帮着干活,人们称这叫"变工工"。当时这种小范围种菜仍属小农经济,后来到现在已发展成为蔬菜产业。
尝到种芹菜的甜头后,农民们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一些有种菜经验的农民开始扩大规模,有的年份十亩、甚至二十亩的种菜。有些外地收菜的菜商看到蔬菜价格正处在黄金期,他们纷纷和当地人联合承包土地种菜,最多达上百亩,成为蔬菜基地。这样一来,种菜大户仅靠自家的劳力已不能种这么多菜了,每年到了围菜和铲菜的忙季,不得不雇佣长期工和大量的临时工, "打工"热在农村盛行开来,异军突起。一些以前外出的中年男人为了照顾家,这几年也成为当地“打工”族的一员。
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天刚蒙蒙亮,这时街中心已聚集起了不少人群,还有的正从四五十里的外地赶路,粗略统计了一下,约有1000多名打工者。他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组急切地等着。一位种大萝卜大户正等着招工人,上前一询问,他说这几天正值忙季,用人地方多,工钱也较高,这一天他们需要工人80名,每人一天60元,仅一天他们需开支打工的工资就是4800元,有些天用人量比这天还多,我听了以后感到很惊讶。打工者中有的去围芹菜,有的点萝卜籽,还有的拿着小锄头。一个时辰的功夫,一批批打工人陆续出发了。
打工能挣多少钱呢?拿平时临时工计算,每天平均工资50元,中年状劳力一年干四个多月,可挣5000到6000元,一家人全年的普通生活消费基本上有了着落。
"打工"潮是农村新时期的产物,它使农村剩余劳力有了用武之地,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美中不足的是,农民夏秋忙冬春闲,闲时农民无收入,也影响着农民的富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新型产业不断兴起,我想农民就业门路一定会更宽广,"打工"一定会成为时尚大潮的一朵朵浪花。
827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