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现状概述及思考]
如果有人突然问语文老师:语文教学要教什么?恐怕很多教师会不解的说,教课文呀。
"教课文"。一句话,便把学生的生活,情感,思想及作文拦在了语文课堂外。于是语文课堂上只有字词句的训练,只有机械的分析。没有感动,没有共鸣,没有源于学生生活和心灵的对文本的解读;于是只有到每周两节作文时我们才想到了"久违"的学生作文的现象,依然弥漫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作文课堂上,学生甚至师生一道在究竟写什么的煎熬中瞎编乱造,没有抒写心灵的愉悦,没有倾吐心声的欢快。
现实令人痛心!
如何让学生作文与语文教学相融,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师智慧思考的问题。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做了立足文本,从关注孩子的生活,情感和心灵入手,引领孩子用自己的心灵和生活解读文本的同时,进而引领孩子抒写心灵的探索。
[案例陈述]
忘不了那天和学生一起去欣赏泰戈尔的《金色花》的情景:
"一朵花是一份情怀,一朵花是一份爱意,一朵花是一份温情,一朵花是一份牵念。今天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为我们捧出了他散发着温情的金色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他的馨香,看谁能从这朵花里嗅出什么味儿。"
"嗅花的味儿?"同学们的脸上挂满疑问,但疑问被转瞬而至的读书的激情所替代。教室里静静的,我似乎能感觉到同学们心潮渐起的声音。
.......
"四十五颗可爱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特别的爱恋和牵念。我们在生活中还从哪里感受过类似的情怀呢?"
短暂的沉思之后,同学们发言了:
"我从歌曲《妈妈的吻》里感受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恋......."
"我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品尝到了家的温情......."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梁起军为大家朗诵起了冰心的小诗。
.......
"这些都是孩子们对亲人挚爱的表达。作为儿女,我们又为我们的父母作过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把对母亲的一颗感恩的心,化作我们笔下优美的文字寄给慈爱的母亲。泰戈尔笔下的孩子化做了金色花,你想化作什么来向母亲示爱呢?"
教室里先是声声的议论,渐渐转化为沉思,再后来是伏案抒写。一会儿工夫一篇篇感人的随笔如一朵朵心之花,开放在课堂上--
"假若我是一屡轻风,我要吹向田间,吹干母亲额头的汗珠 ......."
"我愿是一只音乐盒,在母亲烦恼的时候响起,驱散她心里的忧愁......."
.......
[教学反思]
这些精彩的创造来源于来源于阅读,来源于老师智慧的引导。
哲学家周国平说: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灵感。初中生正是萌生审美意识的阶段,他们不可能自觉地从一片月光中感受宁静,从一次抚摩中感受温情,要想让七八年级的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而引导启迪的依据就是教材是文本。可以说教师的引导和文本的阅读是学生情感萌生的土壤,思想被点燃的火种。
在《金色花》教学中,我先引领学生阅读发现,品味交流,然后从文本延伸向生活唤醒他们的记忆,和文本形成情感共鸣。这是作文之源。然后再引导学生从《金色花》的表达方式上获取表达灵感。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文本为依据的引导是通向学生心灵和生活的桥梁,心灵因引导阅读形成共鸣,再在共鸣中观照生活,从而形成表达的冲动。于是一篇篇稚嫩又温情的随笔如一朵朵心灵之花,开放在课堂上,绚丽而馨香。
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依靠,阅读感悟,形成情感共鸣,点燃思想,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过程。表现生活,表达情感便是作文。阅读是培养情怀,点燃思想,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摇篮,离开这个摇篮,作文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高处不胜寒;只能是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涟漪。
一次次作文课上,大讲特讲作文之道,而学生面对作文时满脸的为难不就是明证吗?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学生的一颗纯正的心,回到动人的阅读中,来到老师智慧引导的阳光下,让他们从中获取心灵的启迪,情感的润生,表达的冲动,让他们的情怀化作笔下的文字,表达那来自生活的感动。
510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