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冯凯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千多年前李白的佳句,将三面环水的内江城描绘得恰到好处。高低起伏的丘陵,蜿蜒曲折的沱江,深情地拥抱着内江,满眼尽是葱郁。
        水滋润了内江,也给内江的交通带来了不便。在没有桥梁的时代,出行是很困难的。那时,渡船是内江城区沱江两岸唯一的交通工具。不到数里的江段,堆砌着众多的渡口:西林渡口,北渡渡口``````
        荡漾着冬季温柔的水波,乘船是一种飘然的享受。然而,夏雨暴涨,沱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这样的时令,渡船只得躲进了渔港,两岸的交通自然也就中断,颇为不便。
        在这样窘境下,渡桥便应运而生:渔民们用铁索将渡船拴住,固定在南北——大有当年曹军的连环战船之势。夏日的洪水再也不能肆虐,人们听着脚下江水的不满,依然高高兴兴过河。这一自发的举措,为两岸人民带来无尽的方便。后来,政府出面收购了一些渡船,连成一片,作为专用的渡桥,一年四季风雨不动地横在江面。
        渡桥的收费很低,从最初的一分,到两分,五分``````直到现在的五毛钱.从早到晚,来来往往的人群踏着渡桥,一路晃悠着过去,笑声不断。
        然而,在沱江上飘荡了几十年后,渡桥慢慢孤单起来.过客有老人(大概是怀旧的吧),有小孩(蹦蹦跳跳图个新鲜),还有的,便是和我一样来写生的学生.                             
        渡桥"渡"过了两岸的阻塞,"渡"过了亲切的问候.
        1968年5月,成渝公路沱江大桥建成,是为沱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引得民众好一番欢喜.   
       沱桥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若早点,资金和技术都不行:若晚点,恐怕连图纸也会在"文革"中灰飞烟灭.通车后,城区两岸的人们往来愈加方便,出行往往将其列为首选――自然,沱桥的繁盛令昔日的"唯一"倍感嫉妒.
        作为成渝公路的一部分,沱江“渡”过了无数飞驰的车辆。
 
   
      
        1988年9月,西林大桥建成通车。西林大桥长大80米,宽限17。5米,由九个桥墩支撑。它将南北旧城和西林新区连成一片,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西林大桥的晚上是热闹的:桥上的彩灯如春天的花蕾,竞相绽放,幻发夺目的光彩——倘若不联想现实生活,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在仙境。桥上桥下,熙熙攘攘的人购物、散心;穿梭的汽车哼着小曲儿;路边的小贩摆上可口的食物,似乎向你宣示:这是一出美妙的夜宴。
        西林大桥,将内江“渡”过了贫困,“渡”进了改革开放高速的火车头。
        2003年4月19日,历经32个月的艰苦奋战,桐梓坝大桥也横卧在了缠绵的沱江水上。这是内江的第三座桥,因而它有个人们更熟悉的名字:三桥。
   
        三桥长1064。58米,主桥5墩二台,长310。3米,宽33米,双向六道,通车能力大为提高。1。35亿的投资,化作两条蛟龙,交织在空中,颇有些双龙戏珠的感觉。桥的中央,簇拥着葱郁的绿化带。青色的丝绸,引得孤傲的雄鹰低身盘旋:就连那忙碌的汽车,也忍不住放满慢脚步嗅一嗅清新。
         三桥作为东兴区开发的龙头,正以其独特的身姿,“渡”来新的机遇。
         ``````
   
         从远古的步行、颠簸的马行,到轻快的舟行、电掣的车行,内江的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行的方式的提升,得益于内江人的勤劳和聪慧。渡的历史,是内江不断发展的见证,是内江人不断进取的思想结晶,是一幅展现内江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
4645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