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辩,博学笃行
——高(中)考复习之我见
中学是横亘在我们每个人人生柏林墙之间的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那些熔铸着刻骨铭心的幸福与忧伤伴随着我们共同走过风雨和坎坷。阳光倾洒点滴,雪的清香萦绕耳畔,不禁想起了留在心中的"三点一线",尽管我们不能改变许多现实,但有时所谓的不堪入目在生活中自筑起高尚的精神大厦。由此说来那些日子是值得去回忆,去珍惜的。
人生是由无数幸福和痛苦组成的念珠,在求学的路上当然难免挫折、困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不断的超越与战胜已成为个体意念中的心理定势,所以一些公式和名词就根深蒂固,渗入灵魂。经历了那一阶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足,望可抛砖引玉,有助于同学们参考之用:
一、规划全面完整,切忌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在复习中由于题量大,并且知识多(琐碎),容易被同学们忽视,复习之前要调整好心态和实践的状态,忌急功求成,忌躁;要将复习涉及的内容点做详尽全面统一完整的规划,反复进行结构上的维修调整和总体与个体间的合理布局。如复习语文,不仅要吃透诗文本身,对于作者的生活与创作经历,深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还要将诗文本身与其它同一人的作品加以认真分析、解剖;因为大家往往在复习中只注重大知识面,从而忽视了最容易考到的细节,如在五言绝句中第二句和第四句后的标点都是句号,而非逗号或其它。如历史知识复习中鸦片战争(1840年)本身是一场国国战争,但细节联系起来是因为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腐败软弱这一细节因素.总之复习前要规划全面完整,切忌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要将知识整体与个体合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实践运用效果会比较好.
二、理论联系实际,摈除死记硬背,学会灵活运用.这一层面上笔者觉得许多同学认为追溯根源都是换汤不换药,大致相似。从而出现了丢分现象,实在可惜;具体而言复习中应避免千篇一律,抽象笼统,一定要清晰明白地认识到一道题前后的逻辑因果关系,以及其中客观存在的微妙原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无非是临阵磨刀,适时可用,但在升学、平时的学习和人生修养锻炼中不可久用,否则学习效率、进度、成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隔和影响。复习中第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要灵活运用所复习的知识点,不仅为此次考试做准备,同时营造良好的环境,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以后的复习打下牢固的自我与外部基础。
三、粗细相兼,分配得体。复习中有些同学往往采取"通吃式"的复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没有重点,对于知识点有种"一视同仁"的态度,这不仅没能增加知识面反而影响重点的突出,细节的厚重,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发挥,扰乱自我的知识记忆信息库,答题时花费多余时间不说,有时会产生许多疑惑令你犹豫不决,所以考试整体而言肯定是涉及一些常用或敏感、细节的知识,性质相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绝对不超过2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因人而宜,以个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好真正适合自己、有利于自己的复习方式,对知识进行不同范围地轻重划分;并将线条上的粗与细合理有序地渗透贯穿在全部复习当中。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考试都始终坚持和谐中庸的基本原则,换言之都不太那么极端,不必横扫千军似的不顾重点,只有做到了这点,心中才能有数,在复习中才会防止产生盲目、头重脚轻、不知所措的现象发生或存在。
四、注意平时积累,讲究温故知新。古代教育经典都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方法,这是绝对准确的。如果在考前不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与积累,不讲究温故知新,只一味地吸收新知识,考试复习会面临很大困难。
五、听课与复习重点结合并相对进行调理,做到劳逸同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要把听课的成效与复习的进度密切合理地归结联系起来,并进行相对的有效调理,避免各方压力的并重,努力做到劳逸结合,心要静、学要真,如果在复习中出现不能预料的问题困难不必硬钻牛角尖,可以用圈、点的方式暂且搁之,有待课上或其它时候请教老师或与同学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就不会打乱整体进程,步伐也不会受到其它影响。
高(中)考是人生中面临的一重要变革,要认真面对,但也无需过于加压,要潇洒地面对,上述经验或许过于片面,经验之谈涉及甚多,不复累赘,希望大家可以借鉴批评!
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
严雅楠
1721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