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造就成功——小议挫折教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题记人们常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来鼓励、引导和教育着孩子,无论其发展过程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凡是成功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苦难这一前提条件作基础,单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坚持的“人之初,性本恶”分析而言,就表现出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情境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人的这种“恶”是因为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唯独进行修身、齐家,才可不断地向“善”延伸,这一理论标志着挫折教育的正式形成。人的一生其实无外乎就是在不断挑战自己,自我不断征服苦难挫折的一个过程,所以应该尽早地向学生,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群体时刻进行挫折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与束缚下,中国的教育体系尽管已经走上了飞跃的车轨,然而随之也出现了许多连带问题;在城市,独生子女已固然成风,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逐步走向了过分溺爱孩子、娇生惯养的教育主形式,正所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情况直接就导致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大范围地被扼杀,导致他们自控力差,难以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与此同时,也就埋怨或者惧怕苦难、挫折。长此以往,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心理定势,随着年龄的增加,愈加感到困惑、力不从心;性格、潜力、目标、自我实现等基本内容也会被动陷入即将覆灭的境地。从特定的年龄段来分析,挫折教育的量在不断加大,内容也不断在更新变异。“三十而立”就是最佳证据。分层次的挫折设计、挫折被教育带来的结果就是已经适应了挫折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就是付出后的回报。据报道,有些名牌大学的学生经常将穿脏的衣物邮寄至家,有的根本不会系鞋带,生活无法自理,还有的直接难以适应新环境而不得不另谋打算……这些可都是令教育界自豪的未来精英、所谓“知识模型”体系中的佼佼者,然而连生活的基本常识都没有掌握,只能说是考试的机器,现代高考模式严重的牺牲品,正因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忽略了对他们的挫折教育,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只有考上名牌大学,就什么都有了”的理论,以至于最基础、最重要、最实用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显得非常陌生;这样的教育模式只能培养出一批“高分”的大学生,却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全面进步、综合协调、循序发展的完整的人。
从特定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能够树立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形成正确、乐观、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逐步设计自我情境发展实施过程意义重大而深远。挫折教育讲求着重培养人的苦难意识,由此必须以教育为手段,进行人生整体规划。唯有如此,才可说真正接受了现代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传统教育等几种教育模式中可适量贯穿挫折教育,以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挫折意识为主,对其人生很有帮助。笔者认为挫折教育的实施因人而异,有人说台球神童丁俊晖是在其父“魔鬼式”的训练下一杆儿走红的(显然很不赞同这种家庭教育理念),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的表现。那么我们暂且不说它的利弊好坏因素,仅以它所带来的效应分析,的确应该实施挫折教育:首先,挫折教育是隐形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如今单个列出,并重点加强,切实反映了它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程度。尤其是在环境适应、自身观念形态的形成、人格的建立与成熟、情操等等方面实施挫折教育与否都有决定性的意义,它能够使人进一步明确方向,迎难而上,在整个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迎接和战胜困难挫折,直至达到一个阶段新的成功的彼岸。其次,挫折教育是种全社会应大力倡导并广泛开展实施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如果在经济高度发达、群众生活日渐富裕的今天不向孩子讲历史、实施挫折教育,则西方化的文化就会逐步走在民族文化的前列;用馒头打仗、不知道“文革”;对60年代闹灾荒饿死人、长征途中啃树皮、煮皮带等励志故事更会闻所未闻,那么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们”还会怎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还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第三,它恰恰符合荀况的“性本恶”理论。理由是人之初,确实性本“善”的话,那么还需要大张旗鼓、年复一年地用教育来引导人,约束人吗?正因为接受了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才出现了成功者、教授、盗贼、农民、商人等等不同行业、不同角色、不同层次的人。所以挫折教育本身就是造就不同成功者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挫折教育的模式体系决定着新的教育模式的确立和应用。正若上世纪所搞的“忆苦思甜”运动一样,挫折教育必然会成为一种新的塑造人全面发展进步的教育模式。除能培养个人的能力之外,对树立健全正确、乐观、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信念,锻炼意志品质等都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严 雅 楠
1714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