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之乡--太平村我的家乡太平村,是一个人口不足两百的小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仅靠这点儿地皮,村民是难以吃饱穿暖的。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如潮水般涌向城市打工。近的到内江,成都,绵阳;远的到北京,深圳;更远的,则是千里冰封的俄罗斯,地如火烤的苏丹。我们家父母都在外打工去了,而我又在外求学,家里只留下空空荡荡的房屋。大门紧闭,门前堆放的农具和干柴,还留存着我们在这里生活的痕迹。
原来一百八十多人的村子,到2006年只剩下老弱妇孺三十余人:上至八十岁的老母亲,下至襁褓中的婴儿。人去村空,村里的生产担子便落到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肩上。我的舅爷七十多岁了,依然健朗,能扛几十斤重的包袱,田间除草栽种更不在话下。这些都是生活的磨练,使年迈的他还那么健旺。
父辈们没有什么文化,却要求孩子们学知识,而且得好好学。带着长辈的期望,我到了内江一中寄宿学习。我深知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每一份钱都来之不易,所以生活上尽量简朴。城市里的繁华,给我的印象最多是一阵风,几秒钟便过去了。看见同学们的奢华,自己从不怨天尤人,只抱着对父母的感激和少年少有的深沉,一头扎进书堆。
村子里,以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产品,因为没有什么特色经济作物,人们唯有向土地要粮。现在主要劳力出去打工了,没有富裕的劳力去开荒种地,于是那些贫瘠的山尖便响应国家的号召——退耕还林。曾经广种薄收的现象得以改善,那些被开垦得光秃秃的山坡上重新种上了常青树,放眼望去青葱一片,赏心悦目。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加美丽!
1979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