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這種旅行,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培養獨自「闖」的能力,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截自1004期商業週刊
一開始在志工版看到遊學服務團的訊息時,就決定了就算工作不保也要請這十四天長假,我一直都相信這會是一個生命中很重要的旅程,果然這十四天也沒讓我失望,我們所得到的,遠比所付出的要多很多很多。
我是一個很慢熱的人。記得出發前,我因為擔心和同工們處不來,一度想放棄計畫很久的旅行,但是一到西大灘中學、開始上課之後,就知道自己所有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因為課程調動的關係,我由原本準備的地理課改為物理助教,雖然物理對他們來說還是一門陌生的學問,但卻絲毫不見他們出現畏懼或排斥,上課時他們總是大聲搶答問題、下課拉著老師們玩遊戲、晚自息認真複習與問問題,讓怕生的我反而受到他們的鼓舞,很快的就開朗了起來。而物理課的重頭戲,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利用所學,分組做出水火箭,記得宣布實驗的那堂課,所有的孩子都閃著發亮的眼睛,圍著水火箭的示範品歡呼,在那一瞬間,我覺得西大灘的父母們比起台灣的父母真是幸福得多。在台灣曾當過補習班導師的我,看過醉醺醺來上課的孩子,也看過下課偷溜去打電動的孩子,甚至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也讓父母很頭疼,而西大灘的孩子們不同,雖然環境艱苦、生活不易,但孩子們純真又懂事,讓人不喜愛也難,我想這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回報。
到西大灘的第四天,我剛好有機會能參與家庭訪問,到家庭狀況不好的四個孩子家中訪視,坐在土製屋子裡的我們,除了用筆紀錄他們的故事以外,沒有什麼能實質幫助他們的,而整個訪問過程就像是聊天一般的愉快親切,家裡的媽媽堅持就算沒了下一頓、也要讓我們吃到新鮮的饅饅和炒蘑菇,聊到自己的孩子時,沒有一個媽媽數落自己的孩子不乖,臨別前甚至有媽媽握著我們的手不斷道謝並要我們多住一晚。在這些平均年收入在台幣一萬到二萬元間的家庭裡,看不到所謂貧窮帶來的苦悶,他們照樣喜樂的迎賓、照樣努力生活,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回程的路上,坐在摩托車後座的我覺得老師們的背影很帥,雖然家訪了將近10小時讓領隊們很擔心,可是我似乎可以理解老師們堅持帶著我們東奔西跑背後的心意。老師告訴我們:住在西大灘的人們,有錢一點的就會移居新疆,被迫留在原地搬不走的家庭,心裡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讀好書、走出大山,將來能夠帶著成就回來,斷了西大攤的窮根子。
記得前幾期的商周報導有篇水蜜桃阿嬤的故事,裡面提到物質缺乏的孩子們在採訪結束前,把自己珍惜的禮物送給短暫相處的記者和社工們,願意分享的孩子讓我們大人都為之汗顏。剛回到台灣的時候,我拿出西大灘的孩子們寫給我的信和禮物給家人看,這樣的感覺更為強烈,我收到了一朵用鉛筆作為莖的摺紙花,還收到了媽媽幫孩子縫的鞋墊,對西大灘的孩子來說,這些就是最珍貴的寶物,那對我們這群從小生長在優渥環境的人們來說,什麼才是我們的寶物,而我願不願意把這樣的寶物拿來送人呢?無論是分享心中的想法,或是分享自己珍惜的物品,去了西大灘之後,才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吝嗇。而這趟旅程下來,所見所聞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大的衝擊,從一開始的無力感到後來同工們的彼此分擔扶持,感覺真的很棒。我相信永祥哥所說的:我們都是一顆顆種子,背負著讓這樣的經驗與信念發芽的使命。更在這趟旅程中看見神的帶領,要我們這群有能力的人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當這樣子的愛心一點一點傳遞出去的時候,相信這個世界也在一點一點的變美。
5811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