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生活日新月异,再回首已是物是人非。可我想说的,却不是物是人非,是人非“物也非”。“故里”曰“家”,“器物”曰“什”,但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种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化工具的出现,带走了许多古老的家什,不过,我家还藏着这些“稀世珍宝”,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蒸笼和斗 蒸笼这个家什,还要从猜谜语说起。那天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饭,就围在火炉旁闲聊。姐姐提议,来玩一场猜谜语的游戏,我们表示赞同、全票通过。游戏开始了,我抢先一步说出了一个谜语,姐姐略加思索便成功抢答了,接着,妈妈又出了一个谜语,被爸爸抢答了,爷爷也不甘示弱,他的谜语可没那么简单,我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有答案。
他的谜语是:上地登登山、下去望子关、团转烟雾罩,中间乱实窖。于是我央求爷爷告诉我答案,爷爷点了点我的小脑瓜,道:“你就不能动动脑筋吗?”我歪着脑袋想了好一会儿,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我对着爷爷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爷爷招架不住,终于将谜底说了出来。谜底就是:蒸笼。答案公布,再无悬念。我觉得这个谜语十分形象。“登登山”就是蒸笼两边的抬手,“望子关”就是蒸笼的内层,“乱石窖”就是蒸的馒头,
“烟雾罩”就是蒸馒头时冒的热气,于是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实在不经意间,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紧接着,爷爷还给我讲了别的家什,比如说“斗”和“升”,斗和升都是古代的一种量具,根据古代的度量衡,一斗约为十升,而一斗大约是40斤,一斤就是500克。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这种家什了,人们也在慢慢地遗忘,遗忘造成的结果,便是消失。
二、蒜窝 这个叫“蒜窝”的家什大家可能都会比较熟悉。古代的能工巧匠,把一块完整的石头精心打磨,再雕上精美的图腾,就成了一个蒜窝,从前,妈妈常带我去外婆家外婆会做洋芋教团给我们吃,要做这种美食,蒜窝可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家什,外婆将早已蒸熟的洋芋(马铃薯)除出外皮,放入蒜窝,再用蒜臼使劲砸,砸到粘粘糊糊,一碗碗洋芋搅团就做好了。
要是再浇上一些辣椒、蒜泥和醋,吃起来就更加爽口了。 三、梿枷 梿枷,一种用来拍打谷物使脱粒粒的农具。元人王祯《农书》载其制:用木条四茎,以草绳编之,长可三尺,宽四寸,又有以独梃为之者。皆以长木柄,头造为摆轴,手持柄绕短轴旋转,敲击铺在地面上的庄稼穗荚,使之脱粒。
在我的家乡,人们用竹子,构皮编成梿枷。秋收时节,农民伯伯将丰收的稻子从稻田里收割回来,铺在自家的院子里,然后举起手中的梿枷用力打在这些金黄的稻子上,很快,它们皮开肉绽,稻米便从中显现出来。农民伯伯脸上的汗珠也承载着他们分手后的喜悦。此外,像大豆、小麦等农作物,也可以用梿枷来脱粒,想来真是神奇呢!
此刻,我望着火炉里乱窜的火苗,心中也燃起了一团火焰。耳畔,爷爷任然在绘声绘色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我津津有味的听着,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也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些看似普通去不平凡的家什。
600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