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升空到神州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从第一辆中国自己造的汽车到今天闯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名牌;从泥砖瓦房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一切的一切足以证明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60年,改变了中国人的地位,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同样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点变化也折射出中国60年的发展与进步。
咱先从衣服说起,49年以前,中国城镇男子着装通常是长袍马褂,妇女服装多为旗袍或者中式短装配长裙。到21世纪前,其间也出现了多种服装改革,有"列宁装"、"布拉吉"、"中山装"、"军便服"等等,近20多年来,中国城镇服装还表现出时装大众化趋势,其突出表现是各种名牌时装走入寻常百姓家。。牛仔系列服装、运动装也已成为广大青少年追求的时尚。随着西方审美观的流播,人们对待新事物、新观念已变得更加宽容。总之,多变、时髦、表现人体美的服装适应新的社会潮流,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着衣的五彩缤纷、时尚的个性追求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对衣着欣赏的共同趋势。
再说说吃的吧,记得老一辈说过,在他们的记忆中,只有贫困和饥饿,基本上没什么可吃的,主餐也多半是土豆、红薯、玉米、杂豆、南瓜等杂粮,说到的江米条,豌豆黄,地瓜干等基本上也都属于当时的主食类食品,只是把粗粮作了一些加工而己。而爆米花和巧克力豆是直到七十年代中晚期才出现的,生活在五六十年代能吃上一餐大米饭己是很不错了, 小时候最企盼的是过年过节,因为可以吃上一点肉,家境好的还能置上新衣裳,在新世纪,温饱问题已不再是困扰国家的大问题,人们追求高了,餐餐离不了鸡鸭鱼肉生活条件充裕的在假期旅游,生活好不惬意,然而"富贵病"也接踵而来,糖尿病、高血压、心脑疾病成为困扰人们的头疼问题。终于提出了回归自然,享受绿色健康食物的口号......
说会儿住的问题吧,以前人们住的房子,面积小不说,采光性还不好,到处漆黑一片,遇到下雨天,屋外大雨磅礴,屋内小雨不断。家里也没几样像样的家具就几个小板凳,几个茶杯,随着社会发展,"四大件"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从50-70年代 "东方手表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80-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再到新世纪的手机,电脑,汽车,房子,中国人的享受档次提高了,目标要求,对生活的惬意程度要求也提高了,可能中国人也知道,信息化时代的脚步已经来了......
娱乐方面的变化也不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个时候的小孩基本上七八岁就会自己生火做饭了,十来岁就能上山砍柴和带更小的孩子,十五六岁基本就被当成人看待而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当然也有很多快乐的回忆,如男孩打弹弓、掏鸟窝、摸鱼捞虾、拾野菌、摘野菜,女孩跳皮筋、钩花帘、打毛线、缝衣服、玩过家家等等,生活也相当充实。然而新时代的"花朵"娇滴滴,成为父母心中的心头肉,怕苦怕累,经不起一点折磨,周末则理直气壮的要求父母带他们逛公园,"消遣"生活,《歌唱祖国》、《北京的金山上》、《九九艳阳天》、《唱支山歌给党听》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经典老歌经久不衰,在现今人们的眼中,经典歌曲依旧那么真切、耐人寻味。小说方面,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梁斌《红旗谱》,冯志《敌后武工队》,杨沫《青春之歌》,陆国柱《上甘岭》,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60年代中国电影正好处在"十七年"时期,这时的电影政治色彩比较浓,主要有《小兵张嘎》、《刘三姐》、《红色娘子军》、《霓虹灯下的哨兵》、《阿诗玛》、《林家铺子》等等。在21世纪,娱乐生活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富于多元化,情感化,个人风格化比较流行,也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
回顾中国成立到现今的60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更向我们展现了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活力,或许在共和国百岁华诞时,中国优势别样一种风光,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522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