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夫人、金花圣母,送子娘娘等,是中国粤、桂、甘、鄂、浙等地传统民间信奉的生育女神。
相传,明永乐年间,金花娘娘在永靖吧咪山羽化成仙后,灵感四方,信众纷纷募捐修建道观庙宇,供奉金花娘娘神像,吧咪山成为金花娘娘的主道场,但其实,金花娘娘的家乡在榆中金崖镇。 据《重修皋兰县志》载曰:金花仙姑降生于兰州井儿街。其父金应龙,祖籍苑川河畔的榆中县金家崖村,后在井儿街教场关租地耕田,遂移居。“其母方氏,为上界仙普玉女降凡,夜梦吞日月,金光闪耀,遂身怀有孕,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临盆作草,降生一女,取名金花。
据《皋兰县志》遗碑记述:金花3岁时,即端庄聪慧,不荤不帛,尽显仙风秀骨。4岁始捻麻纺线,孝敬父母,好读经文。年将及笄,父母将金花许配兰州南山大马莲滩王家庄华岭子村庶民王尕福子,后人称尕福爷,金花执意不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金花刚满17岁。 六礼既成,迎亲到期。金花心愿已定,于当夜亥时,一手拿火棍,一手拿麻线,将线头系在灶龛,便飞身出门,离家西去。金花出兰州西稍门,去下西园与舅舅道别,便直上晏家坪稍事休息。后途经摸石湾、泉神庙,在神树岘稍歇。次日晨,父母不见女儿踪影,心慌意乱,便四处觅寻。其母追至晏家坪,不见金花身影,心中茫然,骂声“小冤家”,便从原路返回(晏家坪原名“冤家坪”,源于此,后改名“晏家坪”)。后见金花所纺麻线垂空,下系灶间,即着其兄天元依线追寻。当金花行至大岭山今永靖县神树岘时,被哥哥追至,劝妹一同归家。
此时金花对哥哥直言:“妹妹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肩负普渡众生脱苦海之重任。如今功果圆满,已成正果,此行此别,不能后退半步。”哥哥虽不相信妹妹的话,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用试探的口气说:“你若真的成仙,可与我当面显个灵验。”金花遂将手拿火棍插于道旁巨石之上,只见火棍瞬间生枝吐叶,变为一棵枝繁叶茂的青松。哥哥目瞪口呆,惊奇不知所措,知道一时难以携妹回家,只好忍痛长叹而归。兄妹分手,金花继续西行。又经蒲家沟、小干沟梁、格水岭、歇马殿、黑山顶,直达浪头山。金花进入吧咪山无影洞中羽化成仙。 自此,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九月九四大庙会,总会打起太平鼓,唱起太平歌,组织社火队,举行隆重的“上香”仪式,热闹非凡。
802 |
1 |
0
-
评论者:李贤花
评论日期: 2018-11-15
总数:1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