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背架,一根打杵,一条麻索,是你们简单的营生工具;一副川牌,一杆烟锅,一串号子,是你们辛苦之余的自娱自乐;一个水壶,一撮腌菜,一个芝麻壳,是你们“奢侈”的干粮伙食。负重行走在巴山蜀水间,肩挑背磨换来巴山人民的幸福生活,向你们致敬——巴山背二哥!
在小的时候,我跟爸爸妈妈进城去,我们在乡里带了自产的大米和蔬菜给城里的亲戚。刚一下车,只见几个背着背篼,拿着打杵,衣服破旧沾有不少泥巴油污的人争相涌来。“老板,需要背东西吗?我来帮你背吧!”“我来!老板,我力气大!”“我的价钱相因(便宜),让我来吧!”爸爸叫了一个年老体弱的“背篼”(我们当地背二哥的另一种称呼)。别人都挑身强力壮的,爸爸为什么挑……妈妈也是一脸的疑惑。爸爸笑了:“我们没有多重的东西,别人不是家里困难也不会一大把年纪了还出来下苦力,挣个钱挺难的。”
一路上,寒风阵阵,街道上的行道树飘下片片落叶,妈妈不由得抱紧了我。爸爸也两手不空,提着稍轻一点的东西。只见帮我们背东西的“背篼”,弓着身子,手拿打杵,背篼在肩上滋滋作响。一边走一边和我们拉家常,我依稀记得交谈中说,他妻子重病卧床,还要供儿子读大学,自己身体也不好,没办法生活所迫,随后就是乐呵呵几声笑。背的东西并不太重,或许是他年老了的原因,上楼的时候,脸上青筋暴凸,喘着粗气,走上一层楼,就用“T”字型的打杵扎一杵歇一气(把打杵立在地上,把背篼坐在打杵横杆上,休息一下),再次起来的时候,吼一嗓子号子:“呦呵喂,嗨嗻!”抖擞一下精神,提一股子劲,继续爬楼梯。
尽管累,他一路上几次要求再帮爸爸拿一些手里提的东西,让爸爸换一下手,说妈妈一个女同志抱孩子太辛苦,爸妈显然没同意。不过他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已经烙下了好人的印记。爬了三层楼终于到了亲戚家,“背篼”小心翼翼地将货物从背篼里取出,站在门外将东西一一递进去,生怕弄脏了亲戚家的地板。他忙完抬起头来已是满脸汗珠,苍老的脸庞难以掩饰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很快他扯起衣袖擦干汗水,长舒了一口气,露出笑容。
“老板,您多给了一元,讲好的只是5元。”“背篼”吐了口唾沫在手指上,数了几遍。
“大叔,这楼层高,不是底层,给您加了一元。”爸爸解释说。
“谢谢老板的好意,刚才讲好了价钱,我不会多要你一分的,做人要厚道!虽然我是下苦力的,靠自己的劳力挣本分钱,心里踏实!”随后将多的一元钱硬塞给爸爸,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当年年幼我不太懂,现在想来莫名的感动。
过去大巴山交通闭塞,是这些背二哥爬悬崖趟河流,披荆棘穿丛林,当“人力交通工具”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现在四通八达了,长途运输不再需要背二哥,他们的生意在逐步减少。在城镇汽车不能去的地方,需要人力搬运的还是请背二哥方便。他们整天穿梭在大街小巷,起早贪黑夜宿街头,从不喊累从不叫苦,靠自身的劳力和细心的服务换来微薄的报酬。
为了弘扬和传承“巴山背二哥”这种独特的本土精神文化品牌,政府在巴中草坝街制作了一组“巴山背二哥”主题铜像,成为巴城一道靓丽的风景;曾创作了原生态的舞蹈和声乐作品《巴山背二哥》,在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展播;“巴山背二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诚信淳朴、积极乐观的“巴山背二哥”精神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巴山背二哥”,已成为我们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巴中精神的代言,成为巴山儿女勇敢坚强、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他们的形象将会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他们奋发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巴山儿女在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
777 |
1 |
1
-
评论者:李贤花
评论日期: 2019-04-15
总数:1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