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雨中蓑衣不需归
2017-10-26
组别:高中
我的家在川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虽然贫穷落后,但儿时的记忆却像海边美丽的贝壳,总也捡不完。随便拾起一枚都让人难以忘怀。
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蹒跚而行,要么肩上扛着一捆柴,要么背上背着一个背篼,吆喝着我家的那头老黄牛,天刚蒙蒙亮就出门,而回来时已经是黄昏时分。


  从我大脑有了记忆开始,脑海里就一直浮现这幅画面,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父亲总是干不完的农活,因为母亲是聋哑人,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而他本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只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中国农民传统的农家生活。蓑衣是用棕片缝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风,可当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旧社会里,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丑避体、遮风挡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狩猎时它便是最好的“护身服”。名称来由起源古老,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来。
  家乡的斗笠圆顶,以竹篾和竹笋的叶子扎编而成,较之南方地区以棕毛扎制的斗笠轻便,雨天出门遮雨,晴天便代为储粮的缸盖之类。仲夏时节,家里孵出小鸡,夜晚,二三十只小鸡放在一个大木盆里,上面用斗笠一盖,压块砖头,既透气又可预防黄鼠狼或蛇的攻击。干农活往往双手甚至手脚并用,雨伞显然不解决问题,农民雨天耕田、整地,起沟、拔秧草仍然还是蓑衣、斗笠,既不影响双手活动,又要经烈日暴晒更要让雨水冲洗。偶尔遇上暴雨,我便会戴上新买的斗笠,站在院子里让暴雨淋个痛快。乡下住草房,雨打屋顶,毫无声息,赏雨茅屋自然缺少了“听”的雅趣。树下听雨,剥剥插插,细碎轻柔,既无波澜也不壮阔。而斗笠上那随着暴雨缓急“噼噼啪啪”的雨声清新厚重,与荷塘听雨异曲同工,令人激奋。夏秋时节的雨季,三三两两戴着斗笠的学童,也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小的人儿、偌大的斗笠,从细雨中、碧绿的田野中姗姗走来,仿佛绿茵中几株移动的蘑菇,稚拙可爱,充满生机。回家途中,会经过一条小河,河里鲜美的鱼虾让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留恋不已,这个时候只要有时间,我们一定会泡在小河里的。最好捉的螃蟹,肥肥的它们躲藏在大大小小的石块下面,吐着泡泡。轻手轻脚的掀开石块,就能看得见藏在下面的它们,看见没有了避身的场所,它们会飞快的逃跑,可是哪能跑得过我们呢?虽然它们举起两只大钳子般的爪子顽强的抗争,但是依然会被我们放进小盆子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捉螃蟹的最好时间是夜晚,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螃蟹们会从石块下面爬到浅水区散步,或者寻找食物,有的甚至爬到河边的岩石上面休息。这时候,拿一只手电筒,带一个大水桶,就可以了。螃蟹在强烈的手电筒的照射下,一动也不敢动,捉螃蟹就像在麦地里拾麦穗那样简单,不一会就能收获大半桶。
 蓑衣虽然可以避风遮雨,童年时却很少与它亲近,总嫌它笨拙、土气。读小学时,一年秋后的一天,我陪父亲上坡放牛,雨不紧不慢的下着,我只穿件薄花衣,便不停的蹦跳着驱寒。父亲从地里过来,解下蓑衣:“披上,一会儿都暖和了。”那大约是我第一次在外面穿蓑衣,蓑衣带着父亲的体温,温暖着我的全身。
  后来读书时,每当遇到“蓑衣”,我便会想到父亲每每解下蓑衣抖去雨水的情景;眼前总会浮现出,高高褊起裤脚,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拎着铁锹在风雨中“瞧水”的父辈们的形象。蓑衣、斗笠伴随着他们那一代人,为他们御过无数的寒风,挡过四季的风雨。
蓑衣、斗笠,父亲、故乡。永远埋在我的脑海里。
314    |    2    |    1



总数:2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