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庄浪高抬 空中舞剧
2009-02-23
“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竞观”庄浪高抬艺术在庄浪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庄浪社火的最高艺术成就,是庄浪社火的精粹,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是陇东地区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遗存。庄浪高抬是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艺术,充分显示着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悠古的地方风情、民族特色。这种民风民俗散发着古代文化的浓厚气息,是活的古文化,是一种生命力强悍的艺术形式,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发掘、抢救和保护庄浪高抬艺术,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庄浪社火“一绝”
    社火是新春时节的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庄浪高抬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竞观。”庄浪高抬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庄浪社火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庄浪县文体局副局长王亚斌告诉记者,庄浪高抬是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形式构思奇巧,造型独特,为庄浪社火“一绝”。“它是在木台上安装铁柱,取一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凝固情节,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或器物,伪装铁柱,再扎绑装扮角色的儿童,执道具亮相扎势,把人物烘托起来,用夸张的手法构成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庄浪高抬在陇上闻名遐迩,据了解,在1992年的全市春节文艺汇演和1994年第三届崆峒旅游节暨宝中铁路通车典礼文艺演出中均获一等奖。在2001年全市文艺汇演中获特等奖。2003年被定为全市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之一。县上也在每年正月十二举办“庄浪艺术节”,组织各乡镇、各村社的高抬进城表演,并进行评奖,已举办了十三届,共上演高抬800多架,提高了庄浪高抬的知名度。
    从正月到二月的民间盛会
    社火,古称“傩”,原意是“迎神驱疫”。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的记载。后世的迎神赛会,为其遗俗。今日社火,从狭义上讲,是专指“芯子”,即高抬,它是一种特殊的造型,它起源于人们的劳动与生活。据说最初是农民耕田回来,把孩子捆在犁把上,随着犁的前行而摇摇晃晃逗人取乐,后来便逐渐演化为高抬。
    古代扮社火的用意一是祀神,二是取乐。庄浪社火起源于古代的庙会活动,社火大体可分为地面社火和高抬社火两大类。日场以高抬、马社火、高跷等为主,夜场以曲艺、旱船等地面社火为主,高抬社火多在白天演出。
    庄浪高抬社火的表演集中在春节期间,一般从正月初五“闹五穷”开始,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开始春耕。于固定日期,各乡镇村社或机关单位扮演社火去同一地“迎神”祭祀,进行表演比赛。各乡镇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内有多次社火赛会或表演。其中,阵容宏大,参与演出人数最多的算庄浪县水洛城(县城所在地)正月十二的汇演。这天四里八乡的社火进城表演,四面八方观众如潮涌向街头观看,传统的演出是为了纪念宋刘沪将军保护水洛城对人民有功。尔后由于社火规模逐年扩大,内容逐渐更新,淡化了祈神祭祀,突出了娱乐的教育功能,从1994年开始,被县政府命名为“庄浪艺术节”。
    庄浪高抬社火演出活动集中在春节期间,以后每逢喜庆节日也有组织演出,但多流行于农村、乡镇,其覆盖面之大,参与活动人数之多和观众之多,是春节期间其他任何文艺形式不能攀比的。每年春节,正值农闲,人民群众满怀喜悦的心情,集结起来耍社火,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生活美满,久而久之,即成习俗。现在,随着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发展,社火的内容也不断充实,形式也不断更新,彩车、秧歌、腰鼓、花束队以及武术等新的社火正逐渐成为当今“庄浪社火”的又一特色。
    “旧瓶”装“新酒”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近年来传统社火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庄浪高抬也开始从表演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据庄浪县文体局王亚斌副局长介绍,庄浪高抬近年来最主要的变化是装扮内容,既有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也有现代的题材,有了反映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的内容,如科技兴国、高效农业、计划生育等,使社火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表演形式上看,不再是单纯的“车故事”、“马故事”和“地故事”,增添了秧歌、舞蹈、小戏、腰鼓等表演形式,使社火成为融戏剧、歌舞、武术、造型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艺术水平较前更高,参与的人更多,场面更宏大,显得更有时代气息;从社火的装载工具上看,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把抬芯子变成了“车芯子”,即由人抬改为拖拉机汽车拉。牛车、骡车、骡、马、驴已完全退出社火领地,而代之以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行动灵活方便,气势更加雄伟。从伴奏乐器上看,锣鼓仅占一个方面,社火队都用上了现代音响设备,有的还引入了西洋鼓号,使社火的气氛更加热烈。“还有一点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过去耍社火完全是群众自发的行动,现在每年逢节,都有县宣传、文化部门及乡、村干部组织发动,积极引导,这样就使社火的内容更加健康,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更加突出。
    奇、险、俊、峭的艺术特色
    “现在兰州一些地方春节期间闹社火时的‘铁芯子’就是从庄浪高抬脱胎而来的。”王亚斌说。
 庄浪高抬的内容大体来自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生活故事等三个方面。具体扮什么内容往往和演出载体及演员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多扮《水漫金山》、《盗草》、《哪吒闹海》、《劈山救母》、《嫦娥奔月》等表现惊险场面的情节。扮演人物一般2—3人,多至八个角色联为一组,分别固定在4—4.5米高的钢筋架顶端,数十人抬将起来,缓缓走动。经过精心化装的剧中人,巧妙而牢固地附在高抬上,飘飘然凌空展现,大有从天而降之势,有的如“飞燕凌空”,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白鹤亮翅”,以离奇、玄妙、惊险、优美取胜。其高,其险,岌岌可危,惊心动魄。用以伪装和美化的纸花、假羊等十二生肖,五彩纷呈,栩栩如生。有些地方的高抬表演还伴有鼓乐、锣鼓,谓之“太平鼓”。锣鼓是高抬的灵魂,犹如饭食中的盐,起着伴奏、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
    当地艺人告诉我们,高抬的设计,是决定它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设计者先将构思好的画面画在纸上,再用铁芯子串联画面的各主要部分,称为高架。架体分芯子和底座两部分。芯子即支撑人物、道具的钢筋,之所以叫芯子,是取“信赖可靠”之意。钢筋一般5—7公分直径,下部两根可并焊在一起,增强负荷量。底座方木做成,一为芯子插得深,栽得稳,二为要求有相当的重量。高抬的设计绝非行家里手不能胜任。设计者应运力学原理,在对称中求稳定,以奇险取胜。庄浪县朱店镇的高抬,设计大胆、奇特,令人叫绝,他们甚至将扮演的孩子仰着、俯着、侧着,甚至倒着扎绑上去。这是胆识与意志的体现。1986年朱店镇董湾村上演的《三打白骨精》,孔悟空凌空俯冲,双手抡起金箍棒,白骨精持剑招架。金箍棒和交叉的剑相粘,仅这一丁点儿粘连,就把孙悟空全身支撑悬挂在空中,表现了庄浪高抬奇、险、俊、峭的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情结
    庄浪县文化馆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庄浪高抬的化装要求非常严格,以巧妙、惊险、艳丽为上乘。服装则要崭新、合体,色彩要鲜艳、强烈,精衫布衣切不容取代,必须以绝对优势胜过纷繁的大自然色彩和市面上的节日色彩。庄浪县水洛镇的高抬,人物面部化装干净、俊美、扎绑周正、平稳,服饰华丽、新颖,装饰精细、逼真;加之高抬演员一般选择体格健康、年龄小、长相好、身段苗条的男女小孩充当,他们虽然不唱,保持造型亮相姿态,但经过玄妙设计,精心化装,更显得俊秀可爱。
    庄浪高抬上的道具与舞台上的道具截然不同,舞台上拿了马鞭,就算骑着马,它是以假求真的艺术;而高抬上的马,则是用棉花和纸做成的,要求像马,它是以真求美的艺术。不过,类似道具,均采用夸张手法,或夸大、或缩小。生活中的马比人大,而高抬上的马比人小得多。有些则夸大了:1986年春节期间,水洛镇西关村的《盗扇》,一把芭蕉扇弯曲于高抬之上,长六米许,宽约四米。孙悟空被大扇子陪衬得小巧精悍,他伫立在扇面的近沿上,铁扇公主缩在扇子下面。这把夸张和美化了的芭蕉扇,最大限度地揭示了主题。
    “庄浪高抬最大的特点是用夸张的手法构成艺术形象,并在移动的舞台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庄浪县文体局副局长王亚斌说,社火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文娱活动,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耍高抬用的道具服装,只有少数的头帽、蟒袍、盔甲、刀矛等精细用品,由民众自筹资金去西安购买。大多数村子有购买的“社火箱子”,大多数用物都是向民众借用。村里要耍社火了,新媳妇的绸缎嫁衣,老太婆的绣花被面,老大爷的龙头拐杖,小商贩的彩色布料,大户人家的骡马车辆,都乐意慷慨借出。
2259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