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中国”二字,人们不禁心生敬畏。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许多传统艺术流传至今。
皮影戏正是其中之一,但由于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已走入每家每户,如:电视、电脑、手机……它们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进而取代了传统艺术,导致皮影戏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不过,在我的家乡—天水市秦安县,每年都会安排专人为大家表演皮影戏。
记得小时候,一个初夏的傍晚,我与爷爷正在看电视。突然,爷爷提议说:“看电视多没意思呀,要不我们去看咱们村的皮影吧!”
“皮影是什么呀?”我不由得产生疑问。
“去了你就知道了。”爷爷笑着说。
爷爷这句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连忙跑到爷爷的身边,扯着爷爷的衣服说:“爷爷,那我们快走吧,不然就演完了。”一路上,我又蹦又跳,可开心了。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李叔叔家的院子里。跨进大门,只见院子里熙熙攘攘的坐着一些老人,我与爷爷来到前排坐下。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木框上绷着一块白布,配以西北流行的秦腔唱述着故事的情节,而这故事就是《武松打虎》:只见武松挥动着拳头猛击老虎的头,老虎不停地扒地上的土,然后将身一翻,武松拿起哨棒,一阵乱打。老虎便倒下了。随即涌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演绎故事的同时,爷爷为我讲述了有关皮影的知识。爷爷说:“皮影戏在我儿时是很受欢迎的,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带着疑问说:“那它的来历呢?”
“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白帐,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来源。”爷爷不紧不慢地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形容皮影戏艺术呢?”我刨根问底。
爷爷意味深长地说:“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表演临近结束时,我十分好奇,忍不住跑到后台。眼前的一幕出乎我的意料,整场戏居然只有四个人在进行,他们分工明确:一人拉二胡,一人敲锣,一人打鼓,还有一人边唱边操作皮影。
紧接着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人手中的皮影上。只见几根细木棍上端连接着皮影,通过挥动木棍,便可以使皮影栩栩如生地活动。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告诉我:“这是用牛皮制成的,经过削、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精雕细琢达三千余刀。此外,根据不同的身份特点,皮影人物服饰被点缀以不同的花纹装饰图案。”
听罢,我感到十分震撼。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皮影竟有如此复杂的制作过程,这使我不禁敬佩古人的聪慧才干。
从此,我被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而吸引,深深地爱上了它。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观看皮影戏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将皮影戏传承下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要让它遗失。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371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