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延伸阅读
一、关注课堂上沉默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从来不愿主动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通常也是“点”而不说或支支吾吾。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可能被教师或同学贴上不发言的标签,成为课堂或其他场合中被话语权遗忘的角落。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与批判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公众演说技能,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会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很难掌握教学的进展,也很难保证课堂整体效果。所以,教师要明确几个观念,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
01有想法就直接发言
由学生沉默而引起的教师的“一言堂”,是一种普遍的课堂疾病。对症治疗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方式,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师要留意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细节,让学生“有想法就直接发言”,为了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师提问后,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自己周围的同伴互相交流答案,最后向全班同学表达答案内容。
02“讲错比不讲好”
“讲错比不讲好”,剔除的是陈旧观念,强调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而不是对结果的重视。学生正是在不断的“磕磕绊绊”中才学会走路,在错误中得到认识,要比教师单纯讲授来得更深刻,教师不应当单纯的否定学生的结果,应当肯定他思考的过程,引导其发现答案,那么,他们肯定会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03用眼睛、笑容与每个学生说话 
课堂上,学生是很在意老师的一举一动的,渴望老师注视自己,能和自己说话,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教师的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兴奋很久。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尽可能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要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用笑容,用目光和学生说话。教师的笑容应洒遍每一个角落,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暖暖爱意
二、两个案例的启示
案例一:
有一位孩子在课堂里很少举手发言,原因是因为的确自己不懂而不敢举手,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自信。老师为了帮助这位缺乏信心的孩子在课堂里找回自信,就与这样孩子达成默契。当孩子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举起左手,老师就让他起来回答,而当他对问题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举起右手,老师就没必要叫他。以后在每节课里,这位孩子都能够堂堂正正地大胆举手,逐渐他举起左手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启示:很佩服这位老师的工作方法,他能设身处地去理解这位孩子,正确认识这位孩子的实际情况,既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很好地帮助孩子找回了自信心。
案例二:
课堂上,一位老师发现还是只有那几位举手“专业户”在举手,便停顿下来说:“同学们都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你们想不想让自己的个子长高一些,想不想让自己的手脚长长一些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想”。然后,这位教师郑重其事地说:“像某某某等几位同学,他们经常举手,而且把手伸得长长的,将来他们的手肯定也会长得长长的,个子也会长的高高的。”“啊!是真的吗?”有些孩子信以为真,有些孩子也明白了老师的弦外之音。从此以后,教室里的小手,如雨后春笋!
启示: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创建民主、平等、亲和的适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心理环境,从而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使学生有话就讲。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是对孩子加以鼓励与帮助,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还要加上机智的诱导。
473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