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奶奶家的厨房
2008-10-16
组别:离校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奶奶家。小孩子最要紧的事除了玩就乐于吃了,于是奶奶家的厨房就是我这只小馋猫每日必去之地。

   那时奶奶家的厨房有很高的一层台阶,于是心急的我经常被磕个晕头转向,后来长记性了,每次过台阶时总是高高的把脚抬起。

   进了厨房,第一个感觉就是昏暗,大概属于黄昏那时的光线,其实这是因为厨房的四壁都是用土和着麦草砌成的,而且只在用木头搭成的屋顶上开了个天窗。说是天窗,真是一点都不假,只是一个正方形的洞罢了,什么遮挡物都没有,而屋顶则是黑的像煤一样的颜色,这是由于常年被烟熏的缘故。
   厨房门口的左边摆着很长的一个木板,木板上放着节日腌的肉,炸的油馍等,当然这就是我最爱光顾的原因。木板下面放着两只大水缸,这是必备的。因为村里没有那么方便的自来水,所以村民们都要走上很长一段路到村西观音庙的旁边去接水。水桶里的水都是二叔大清早推着架子车到那儿接的。
   从厨房门口直往里走就看见长约1米的案台,案台左边放着纯木质的大案板,这可是我爷爷亲手做的,虽然没有现在大商场卖的精致漂亮,但绝对结实,用来剁猪的肋条一点儿痕迹都不留。案板的右边摆着用大盆盛的瓜果蔬菜之类,为了防止蚊虫苍蝇侵扰,通常上面都要罩一层塑料布。
   案台的旁边就是灶台了,奶奶家人多,所以高一米,长3米,宽1.5米的灶台上锅就相应的多,两口大铁锅平行的占据了灶台2/3的位置,右面的锅是平常做饭时使用,左边的平常不用,只有在过节时作为蒸馍和煮肉之用;灶台上还有一口小锅紧紧的偎依在两个大锅的后方中间,平时用来烧热水、炒菜或焖洋芋,这三口锅就像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为奶奶家的饮食提供服务。灶台前方侧面半腰处就是两个灶火门,四四方方的口还有小小的铁门,防止火星遗落到灶外。造饭时,烧火的人通常坐在一个木凳上,侧身抓起一把地上准备好的金黄麦秆或干柴火填进灶火门,望着一把一把的麦秆在灶膛内变成红色火焰,再看着铁锅内沸腾的饭菜,用力吸一口气,啊,那感觉就是幸福。其实,做饭时烧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右边常用的灶火门要管大小两口锅(前面大锅煮面,后面小锅兼做炒菜用),麦草填的太往前了,做饭的锅火候就不够;如果太靠后,炒的菜又一时半会熟不了。另外,烧柴火最初点火最重要,首先要往灶膛内填几根细细的干树枝,下面呈三角体形状,然后抓一小把麦秆放在三角体下面并小小翼翼地点着,左手抓住填进灶膛的几根树枝,右手握住烧火棍并把麦秆撑起来,这样才能使火着旺。如果心太急,一口气将柴火填满灶膛,火很容易被烟呛灭,这时就需要撤掉一部分柴火,再探头向灶膛内用力吹气,弄不好还会燎掉几根头发,呛得人流泪咳嗽不止。所谓:“火心要空”就是这个道理。
   厨房是平时家里造饭、吃饭的中心,更是逢年过节家里最喜庆的热闹场所。家里的大人小孩基本上都聚集在这里:婶婶烧火,奶奶做过年的“馍馍”:有甜的似蜜的油糕,还有香喷喷的菜包、肉包,更有脆香爽口的各种油炸食品…….爷爷在煮肉,二叔在杀鸡,我们和小姑由于常年在外,不善于做农村老家的饮食,就成为了快乐的小杂工。有时奶奶需要婶婶帮忙时,我和妹妹就成了临时的烧火工,我们就轮流着在奶奶关爱的指导下“值班”,当妹妹“值班”时,我就会凑到大人们的跟前看热闹,慢慢也学会了一些,这不,现在我还会帮奶奶拧黑白麻花呢!
   每当这时,我总会抬头环视忙碌不停的亲人和充满喜庆、吉祥、欢乐的奶奶家的厨房,虽然它只是奶奶家的一角,但是它汇聚了农村的欢乐和希望,洋溢着亲情,空气中永远飘荡着饭菜的清香­------
1866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