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学生最缺的是什么?
通过千乡万才、通过希望工程、通过其它各种慈善机构和个人,西部的孩子们受到很多好心人的援助,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苦难,让他们在重返校园、重新拥有努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听到这些无不让人感到由衷地高兴。因为他们有了吃饱饭的机会、有了好好学习的条件、有了奋发图强的希望。
但他们曾经最缺少的是什么呢?西部的孩子获得资助后都有机会去学校读书,是不是就意味着面对生活和学习已经万事俱备了呢?
在我看来,西部的孩子、尤其是绝大部分农村孩子,最匮乏的是独立性。对于孩子来说,生活的自理能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在父母支付生活费和学费的前提条件下,与城市的孩子相比,绝大部分农村孩子具有更好的自主生活能力,他们可以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打扫卫生、照顾生病的父母、饲养家禽,去农田干苦活儿、累活儿、脏活儿等等,而城市里的孩子通常不会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然而,如果这个前提条件需要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这时农村孩子的生存能力就赶不上城市里的孩子,这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因为城市里有很多机会,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即使是无意识的观察和思考也会找到生存下去的机会,但农村没有这个条件。
是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有一些事情让我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在高校大范围上调学费后,政府发出了“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大学”的声音,这项政策在重点高校落实得非常好,学生基本都能通过贷款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所以只要能考上大学,完全不需要为经济问题过分忧虑。我们思考这种资助方式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呢?思考各种资助措施实施的整个过程,大一入学如果家境比较困难,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图书馆管理员、打扫卫生、办公室助理等)每个月拿到200元左右的生活费,可以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申请评选获得几千元的资助。
对学生的整个资助过程,我们看不到考验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应该接受资助呢,还是自己去解决?做出后者的选择对学生还说意味着无比的艰难,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他们去哪里能赚那么多钱供自己学习和生活呢。而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导致一些结果: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或者突出成绩的实现期滞后——多数成为后知后觉者;学生的独立性不强——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差;价值取向不明确——跟风随大流的价值取向最常见。
有人说这些结果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其实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环境,包括大学也是如此。大学的重要之处就是她给予了学生们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空间,大家彼此相互影响、与老师、自然等环境彼此影响。与其说是教育制度的失败,不如说是教育环境的缺陷。而这个环境包括学校和家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构筑一个培养独立性、培养明确兴趣的合理环境。
从孩子整个成长过程考虑,西部学生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我想这个是资助者和受助者、是西部学生自己应该思考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也很简单,当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于别人,而是自己如何解决。
独立的生存能力最好从大学开始锻炼,因为高中以前思想还不成熟,会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可能所取得的效果会适得其反,而大学要学习的并非只有科学文化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具体的锻炼方法因人而异,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拿到奖学金和助学金,也可以通过自己做兼职取得报酬,还可以先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燃眉之急然后再想其他办法锻炼自己。总之,通过一些锻炼,培养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燃放年轻的激情与活力,确定自己喜欢的事情,明确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否适合自己,树立人生的发展方向,这样会避免陷入很多迷茫和困惑之中。
1914 |
1 |
0
-
评论者:王世光
评论日期: 2008-06-04
总数:1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