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里有一个这样的说法:“那就是长宁堡的戏,3月24”,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每到阴历的3月24的时候,长宁就会举办一次这样的戏会,追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为了探访它的渊源,我带着我的学生开始了这次青苗戏会的探访工作。
说到戏会,不得不说一下长宁堡“金山圣母”殿,它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声名远扬,该庙是为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四月隋炀帝西巡,在长宁谷大宴群臣,隋炀帝最为宠爱的一个妃子随驾远征,不幸病逝于长宁庙,葬于金峨山(娘娘山),而敕封在长宁建“圣姥庙”一座,又于明洪武年(公元1368——1374年),明太祖敕封为“金山圣姥”,重建该庙,声名大振。西宁及河湟地区从此每年举办青苗戏会,声势浩大,各族群众在庙会期间进行物资、人文交流、增进友谊,敬献香资以助庙会的威严和圣名。
沿至清代癸年(公元1683年)因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挑唆,民族纠纷四起,西北地区发生“花门变乱”,长宁堡城破,城内300余人殉难(原书于百骨塔碑,现已毁),烽火连天,该庙亦被焚为灰烬,只留民众藏匿的清康熙二十二年夏四月铸造青铜大钟一口,至今尚存。沿着历史的遗迹,我们走访了附近居民,终于寻到了它的住所,如今只有这口大钟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繁华和世事变迁。
到了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民族纠纷又起,当时清政府派统领刘诚德前来平息河湟叛乱,不料战争失利,兵困娘娘山石城静方寺达半月之久,兵困粮绝,眼看着就要一败涂地。据传说“当时形势十分危急之时,幸有‘金山圣母’显灵,黑夜金光引路,刘统领率部众得已摆脱困境”。此次民族纠纷平息后,刘诚德有感于“圣母”显灵并呈报光绪皇帝,由光绪帝敕封为“金峨宝山,灵应圣母”。约在1901——1904年由刘统领督促军民筹集资金,募化物资重建长宁堡“金山圣母”庙,建筑宏伟。该庙原建有五院,即寝宫、主殿、过亭、戏楼、香亭、东西廊房、门院、山门、照壁等砖土木结构房屋四十余间,苍松翠竹,杏红树绿,大殿结构雄伟,画栋雕梁,琉璃浮瓦,装点屋脊,戏楼高耸,山门雄伟,照壁青砖雕刻,十分精美,庙貌巍峨庄严,为北川庙宇之首,是北川地区一大文化名胜古迹,此后该庙更加名声大振,威望更高。周边的汉藏民众拜佛焚香,卜问吉凶祸福,以佑平安,以慰心灵之苦,祈祷和平。如今呢,也只剩下了一些残垣断壁,其它的只留在了历史的遗迹而不复存在了。
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农副产品物资交流,开拓农贸、商贸市场,活跃市场,活跃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施农村小康和新农村的建设。长宁村恢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传统青苗戏会,会期五至七天。青苗会期间,西宁附近各地各族民众参加物资商贸交流和文化娱乐,客商云集,场面热闹,繁荣了农村经济,活跃了市场,增强了当地各民族群众团结,取得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在青苗戏会演出的人员中几乎都是农民,平时农忙时节大家都在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可是当戏会期间大家都会云集到这里来演出自己的拿手剧种,他们什么时候排练呢,原来这些人们都是一些业余爱好者,出于对古老剧种的喜爱,平时都是在家里自己拿着剧本练习,等到有演出时大家才聚到一起对对戏,如果有人来不了,其它的人就会演两个甚至三个角色,在扮演各个角色的时候却一招一式的非常认真,而且也非常到位,为了弘扬传统的文化,他们在默默的做着不为人知的工作。而各级领导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在演出人员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也从县文化馆或省文化馆抽调相应的人员来这里演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将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的生命活力!
3008 |
1 |
0
-
评论者:童智品
评论日期: 2008-05-05
总数:1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