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幸福在哪里呀,朋友呀告诉你,他不在柳阴下,也不在温室里,他在辛勤的工作中,他在艰苦的劳动里,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每当唱起殷秀梅的这首《幸福在哪里》我就陷入深深的思念,把我带回那美好的童年。我的家在陕西农垦建设兵团,每年夏收时,学校就组织全校师生去捡麦穗,还开展班与班,组与组,个人之间的优胜评比。前面是收割机,我们跟在后面捡,劳动的场面热火朝天。还有秋天拾棉花,捡废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那时的岁月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镜头一

      童年时代的我,是趴在父亲膝头听着父辈们剑客长夜的故事长大。我的父亲是1960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听到党的召唤,他们和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背着行李踏上建设祖国的行程,他们来到祖国最艰苦、最贫困的地方。父亲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去了陕西的黄土高原"陕北",他们辗转行走在延安、榆林的山山沟沟勘测土质,进行土壤研究。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把贫瘠、荒芜的土地浇灌成了一个个良田基地。我的思绪就随着他们移动的身影飘飞,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镜头二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当然要靠劳动来创造。父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听父辈艰苦创业故事长大的我,懂得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塑造了我现在的品质。在家中排行老三的我,早早就帮父母干家务,照顾弟弟,体谅到父母的辛苦,干力所能及的事,艰难的生活中锻炼者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在劳动教育中成长,感受到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

镜头三

      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账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有名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迈进大学校门后,终因生活不会自理而被退学。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调查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煲、液化气炉的占67%。

      北京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家长给床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令人担忧,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名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他们缺失的是从父辈那里继承"劳动最光荣"的精神,中华名族勤劳的美德。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

      一、家庭结构简单化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组合,现在独生子女生活在六位长辈("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呵护宠爱之中造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坏习惯。有些家长总是以各种方式包办一切,为孩子创造尽可能舒适的环境,而这样往往滋长了孩子好逸恶劳的思想,家长一方面溺爱孩子,一方面望子成龙,祈求孩子将来工作舒服,不愿孩子干重活、脏活。劳动最光荣观念的教育被人们淡化了。

      二、"家长们"过分溺爱孩子

      父母不同程度的娇惯孩子,不让他们做那些‘脏乱\'的家务,大包大揽的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总认为学生的学习只限于书本知识:孩子学习累,包办了孩子应当做的一切事情。整天把学生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读死书、死读书,势必造成学生经不起风雨,见不起世面,怕苦怕累怕脏,成了"书呆子"。父母过分的爱,使孩子花钱不心疼,想买啥就买啥,但又不知疼爱父母,甚至嫌弃父母,特别是残害长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学校乃至社会教育孩子的同时又剥夺孩子劳动体验的权力,害怕影响孩子学习,又害怕他们在劳动中发生不安全事故,尽量减少劳动次数和时间。

      三、劳动思想观念偏差

      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才是成才的唯一条件。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

      "天上不掉馅饼,地上不长馒头",不劳动靠什么生存呢?只有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绝不可掉以轻心。应当认识到劳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非抓不可的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劳动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源泉,也是财富的源泉,更是人生幸福的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呢?

      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学习发达国家教育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琳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幼儿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家务劳动使增强劳动意识和培养劳动信息官的一条重要途径,使孩子们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

      其次,哲人有言:劳动是人生之本,成才之基。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中磨练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学会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就不会再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最后,"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真理,如今的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才,让家长深深懂得"代办"会压制孩子能力的发展。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已成了社会问题。家长感到花了很多钱让孩子上大学后找份工作得到相应的回报;而自己的孩子又高不成、低不就,挑肥拣瘦,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找不到好工作,宁愿当"啃老族",也不愿去工作。与此同时,社会上又有很多岗位没有人去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人才缺口较大,由于这些地区贫穷,岗位艰苦,很多岗位无人问津。只有家长与学校的教育思想统一起来,培养孩子们自食其力,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

      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欢迎"低能儿",国家建设需要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重任就在我们教育者的身上,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练的机会。梁启超先生讲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家强。"这句话曾让许许多多关心中国革命的人睡不着觉。孩子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下一世纪的面貌与命运。每一个父母都应对孩子负起培养的责任,多为孩子的社会属性和未来着想,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使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得以弘扬,使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62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