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
80年代以前,我们村依然生活在漆黑中。夜晚的星火来自于煤油灯和萤火虫。
82年,电线牵进了村子。不过,在那个年代,虽然电是通了,但几乎没有人用。一是电费高,二是没什么用电的机器。
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厂商的进驻,让我们村感受到了暖意。贴着“上海制造”的老式电视机,进入了村里的个别家庭。90年代中期,村子里才真正告别了煤油,迎来“电气化”。
通路
过去,田野里阡陌交通,人们出行要绕许多弯子。下雨天雨水冲垮了田埂,脚一踩上去就跌入水田,甚为不便。
95年,成渝高速公路修到了我们村子后面,机器轰鸣,村民们竞相去看热闹。不过,这条路可不是为我们铺的,我们只能望路兴叹。2001年,筑路队又开进了村子——这一次,是在是引一条路到村子旁,以方便出入。施工时,政府还征用了一部分村民去帮忙,并给予一定酬劳。路修好了,虽不如国道平整,但对于这偏僻的村子来说,却是恰到好处。人们外出,或步行,或骑自行车:即使是下雨天,也可以穿着胶鞋出远门。
通话
95年以前,我们村同外界的联系主要靠电报和信件。
96-99年,在外打工的人一般都买了BP机。村人要联系在外的亲人,就跑到几里外的集市打电话呼叫,收到信息的人则打电话回来。
2002年,电话线也搭进了我们村,我们也告别了一有事便往技师跑的时代。2003年,手机迅猛发展,原先的BP机换成了手机,客乡人可随时同家人交谈了。
通闭路
90年代初,黑白电视机陆续到了百姓家里,那时候得在屋顶竖起天线,坐在屋里才勉强看得了中央台。
2004年,承包商将光纤拉到了村子。村民们试看了一阵,可以收四十个台,便乐呵呵地安装了闭路。
村村通在我们村掀起了数起革命,把农村的生活通向了高质量,我们期待着新的村村通。
1826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